2019年12月20日,以“生命的新增量”為主題的2019未來醫療100強大會在北京·九華山莊拉開帷幕,本屆大會圍繞政策環境、技術環境和需求空間等多種因素,全面解讀未來醫療健康產業發展趨勢,推動創新健康醫療產業變革。
大會由動脈網、蛋殼研究院主辦,畢馬威中國、君聯資本、BV百度風投 、為來資本 、普華資本、清華野村中國研究中心、長嶺資本、聯想之星、元璟資本、中國研究型醫學院學會互聯網醫院分會、艾美達、清科資本聯合主辦。
近年來,做健康管理的投資人、投資基金以及創業者越來越多,但這個行業依舊面臨一些問題:健康管理的支付方、支付來源是否有好轉?用戶的健康管理意識、依從性是否有所提高?健康管理從業者的專業性和效率性是否有所改善?
?
圍繞這些問題,未來醫療100強分論壇健康管理論壇上,價值醫療(中國)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客座導師梁嘉琳、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武留信、健康有益董事長李宇欣、家有健康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李穎、漸健家醫創始人金磊、橙意家人創始人張丹、為來資本合伙人趙陽七位來自健康管理領域產業精英與投資專家,圍繞健康管理領域的發展趨勢、投資風向、基層創新實踐等話題進行深入交流。
?
梁嘉琳:建設基于價值的健康服務生態
?
中國價值醫療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客座導師 梁嘉琳
?
面臨著政策和產業的雙重壓力,傳統的水壩型醫療機構難以繼續,而這個模式在公立醫院成功地存活了很多年,但其中的利差模式始終沒有變化。利差模式包括物流、資金流、人才流三個層面,這個模式發展到今天能否繼續發展下去呢?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
第一,新常態下的引擎。現在各種各樣的引擎都熄火了,大家只能夠把目光投上了傳統意義上的民生行業上,而今年發生了兩件事情值得大家關注:
1、除了公立醫療,社會辦醫也有了自己的醫聯體。在醫聯體里面可以進行雙向轉診、多點執業、集團采購、結果互認、遠程醫療等。國家衛健委通過醫政醫管局國家質控平臺管理社會辦醫。
2、國家醫保局今年在全國推廣“4+7”帶量采購。過去社會辦醫機構可以不納入采購與定價范圍,現在和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納入國家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簡稱“國采試點”),享受中標藥品的全國最低價。
?
第二,作為一家單體的公立醫療機構,你的對手比你強大,還比你文明。過去的對手是赤腳醫生、“民間大師”等草根群體,現在變成了央企、綜合性的金融控股集團。除此之外,過去我們認為互聯網是玩不動醫療的,但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綜合控股集團下的大健康生態,嵌入了醫療云和醫保云(或者說醫保信息化和醫療信息化)。所以我們看到,健康服務生態的打法是對單體醫療機構的降維打擊。
?
第三,我們要用行政之手去打破舊的均衡,要用市場之手去建立新的均衡。回歸今天的主題,生態型健康服務機構的生態型是什么?我總結了五方面:①單中心到多中心②同業競爭異業合作③近親繁殖到跨界融合④“現金牛”模式到“采茶女”模式⑤從高壓政策規避風險轉變為敏捷迭代、動態均衡。
?
第四,那么如何打造生態型健康服務機構?也是五點:
1、打破單位體制、回歸平臺屬性。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一些舊一點的社會辦醫機構也好,要建立自己的生態戰略委員會,要由院領導牽頭。
2、調度生態資源、歸口合作管理。這需要由一個統一的接口部門,對內可以提高醫療部門的醫療體系,對外可以降低創新技術的準入門檻。
3、延伸服務鏈條,釋放人力潛能。建議在國家提出公立醫院“兩個允許”基礎上,再做到“三個允許”:①允許非飽和崗位“留編停職”,內部創業;②允許主任醫生管理運營團隊,但不為銷售負責;③允許院外團隊管理非診療項目。
4、全面數字轉型,增收節支提效。醫院必須要有數字健康協調機制。
5、精準戰略傳播,爭取政策支持。在我們要推動“共享式醫改”,共享政策網絡,共享改革成果。
?
武留信: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及預測
?
中關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長 武留信
?
健康產業新界定是什么呢?
?
我們先回憶一下2019年我們的健康產業和健康管理,然后做一個大趨勢的盤點。
?
首先,健康產業的邊界到底有多長?2019年國家統計局從經濟統計層面發布了健康產業的概念,劃清了健康產業的邊界,包含健康制造5大類,健康服務8大類,這就是目前我們整個國家健康產業的門類。
?
其次,2018年我國診療人次再創新高,我預測2019年全國診療人次將突破85億,預防關口需前移,健康管理及相關產業大有可為。此外我國有2.5億老年人,老齡健康受到空前重視,所有這些都要落到產業上,所以發改委等十幾個部委公布了促進健康產業發展的十大工程,優質健康管理服務成為重要方向。
?
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的新趨勢和新經驗是什么?
在我們的《健康管理藍皮書》里,總結了健康產業的六大趨勢:政策更加完善、服務更加系統、業態更加成熟、模式更加創新、產品更加智能、技術更加精準。
?
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有哪些新業態和新觀點呢?
醫療健康零售國際化、多點執業(醫生)集團化、醫療康復保障化、健康體檢定制化、旅游健康服務時尚化、健康地產服務生態化、慢病健康管理專業化、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普及化、中醫健康服務智能化等等。
?
目前,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存在哪些問題呢?
“醫聯體”虹吸基層患者的現象突出;健康科技創新成果還比較少;健康管理人才短缺成瓶頸;醫療健康新零售缺少國家政策支持;商業健康險發展仍存在壁壘等等。
?
未來我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的預測
最后,在我看來健康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將成為現代服務業的主流業態,成為新經濟產業的支柱產業;老齡健康產業智慧發展將成為現代健康產業發展龍頭;健康管理服務智能化發展將成為新型健康服務的新業態;健康科技服務創新發展將成為數字健康經濟的驅動力;中醫藥健康全球化發展將成為全球健康產業的新態勢;健康旅游業網絡化發展將成為我國經濟新增長點;健康保險業鏈條化發展成為健康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
健康有益李宇欣:AI先行·共生共贏
健康有益董事長 李宇欣
?
健康有益從2014年創立到現在經過五年的探索,始終聚焦在“人工智能+健康管理”領域。我們率先建立了國內最大的健康管理的知識圖譜,并通過三維重建、圖像識別、姿態識別、NLP等核心AI技術,結合獨創的BTCM專業理論,塑造了健康醫療智慧大腦-ego,形成了獨創的從健康評測+報告到健康方案+執行再到健康評測+報告的健康管理核心閉環,完成了AI+健康管理的核心技術開放平臺—Health AI的搭建。致力于為健康、亞健康、慢性病及產后特殊人群等12大人群,提供AI+健康醫療服務,為全行業提供健康醫療產業的科技賦能。
從宏觀的角度來說,行業人都知道,如果不做健康管理,我國未來的醫療壓力和養老壓力都會非常大。為踐行健康中國行動,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康有益計劃在2020年初推出的針對個體健康的產品,暫定代號為“Health Life-會員健康C計劃”。
該計劃針對用戶的健康數據軌跡,從健康測評、風險評估、個人記錄、AI助力、千人千案、定向管理、指標控制、指標下降、提高生活質量,全面干預和管理健康、亞健康以及慢性病患病人群,打造疾病預測、日常健康管理、疾病指標管理多維度健康管理核心閉環,來精準預防、治療、改善會員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的慢性疾病。
?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從長遠來看,數字化、智能化是健康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所有相關聯的IoT設備的數據都可能會匯聚到一起,有身體健康的數據,有日常的行為數據,有消費數據,這些數據才是未來真正的競爭力,雖然“AI+健康”領域從幾年前就已經到來,但是未來伴隨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才真正的開始。2020年,5G將迎來大規模商用,健康產業與新型消費需求迸發或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倍增效應,加速激發市場活力。
?
未來,我們將響應“健康中國2030綱要”號召,把握“數字經濟”的新機遇,為構建和諧健康的社會貢獻力量。積極發展健康管理服務新業態,推動健康科技創新,共創健康產業共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
家有健康李穎:地產醫療創新經營模式
?
?家有健康聯合創始人兼總裁 李穎
?
家有健康是一家基于地產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務的連鎖醫療機構,項目的定位可以用三個標簽描述:社區醫療、地產醫療、預防醫學。
?
社區醫療是健康管理場景里非常重要的一個入口,如何能夠讓健康管理在社區場景中活下來?與地產緊密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契機。
與地產行業結合,其一是醫療機構節約了房租成本、人力成本;其二,醫療機構在社區內的地理優勢與物業的相互聯動,可以滿足社區居民對于健康急救與管理的多重醫療服務需求,迅速獲得社區居民的信任度和關注度。其三,對于地產商來說,把健康管理的概念納入項目配置中,讓內容增值,從而實現樓盤營銷與門診品牌效益提升的雙贏局面。
?
預防醫學是未來健康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家有健康門診營收的重要來源之一。在家有健康運營過程中基礎醫療占比30-35%,而預防醫學占比高達65%-70%。
家有健康一切業務開展以預防醫學為指導思想,利用健康宣講課堂、社區義診、居家環境風險排查治理、食品和水質安全監測、疾病篩查、社區晨練、入戶除螨、康復運動八大社區主動預防體系,家庭醫生主動上門入戶巡診等方式覆蓋社區居民生命全周期,開展家庭醫生健康管理服務。
另外,門診內開設兒童健康管理中心、中醫保健中心、年輕化醫美中心、遠程醫療中心等業務模塊覆蓋家庭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逐步改變人們就醫觀念,讓人們少生病甚至不生病。
?
不僅是線下門診服務,家有健康在多場景中利用智能產品與系統完成對社區居民標準化、全方位的健康管家服務。家庭生活中利用智能家庭醫生視頻終端實時在線聯系醫生了解健康狀況。社區活動中利用智能微診室完成一站式問診、檢測、取藥服務。日常就診病例由簽約家庭醫生隨時跟蹤錄入健康管理HIS系統內,多場景健康數據匯集到管理平臺,對其進行精準的健康管理。
?
健康管理其實就像財富管理一樣,醫生與居民之間必須要有非常深入的信任度,社區居民才會允許你去管理他們的健康,醫療機構才能真正的將健康管理的觀念植入到居民的健康意識中。
?
漸健家醫金磊:為家庭醫生增效賦能先從“三化”做起
?
漸健家醫創始人 金磊
?
分級診療是新一輪醫改的重中之重,而分級診療的首要內涵是基層首診,因此我們認為基層是這輪醫改的主戰場,家庭醫生則是主角。
?
分級診療的政策比家庭醫生出來得早,但并沒有很好地去落地,因為老百姓生病了還是往大醫院跑。2016年,國家醫改辦等七部委發布的家庭醫生的簽約意見要求基層醫生去做家庭醫生的簽約,根據不同的人群去做不同的服務。
?
國家也是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簽約,讓基層和我們的居民建立這樣的一個強連接,在這個情況下,居民生病才會第一時間想到家庭醫生才能夠把基層首診很好的做起來。
?
這兩年圍繞著家庭醫生,國家密集地出臺了很多的政策,從追求簽約率到了追求服務效率,要求家庭醫生把服務真的做到位。目前,國家已經在家庭醫生及公共衛生服務上有諸多補貼政策,如逐年提升的公衛經費2019的標準是69元/人/年,全國近千億的經費預算(還未包括各地配套補貼)。
那為基層增效賦能,我們到底怎么做?事實上,基層問題歸納起來就四個字“人少事多”,我們通過三年扎根基層,摸索出了一套“三化”賦能模式。
?
首先通過將家庭醫生的工作電子化,來幫助家庭醫生去解決效率和規范的問題。第二通過將基層衛生醫院的設備智能化,來解決基層在做健康管理在服務的時候的效率和能力的問題。第三方面我們通過給衛生醫院提供專業的服務,特別是老齡人體檢服務,來幫助基層的衛生醫院把他的服務標準化,提升服務的能力和規模。
?
目前,我們已經有超過一萬名家庭醫生在用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我們立志做家庭醫生服務商,讓更智慧的服務進入到每一個家庭。
?
橙意家人張丹:醫療物聯網在慢病管理的落地應用
?
?橙意家人創始人 張丹
?
橙意家人是從睡眠呼吸切入健康管理領域的,而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主要會遇到以下幾個問題:一、監測數據的有效性;二、精準地管理健康檔案;三、在線的健康干預和效果的評估。
?
橙意家人是提供基于云端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通過居家診斷的數據采集,形成云端的自動化分析以及云端自動的健康管理的服務,圍繞著血壓、睡眠、心腦血管等病因指標,會設計一個體檢套餐,基于整個方案來做慢病的管理。
?
體檢報告管理我們采取了幾個方式:第一、日歷管理模式;第二、連續3個月形成一個周期性管理。我們有了報告后,會第一時間給用戶反饋異常情況,讓指標的變化第一時間展現出來,并且能形成一個疾病趨勢的預估。同時,我們會給用戶推薦一些相關的項目,包括飲食的建議、生活方式的改善、就醫的建議等,從而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報告。
?
在用戶獲取報告后,我們通過AI為用戶提供在線的報告解讀,任何用戶不懂的問題,都可以通過人工智能來實現解答。
目前,對于慢性病的防治,橙意借助物聯網等技術實現遠程監控、及時干預,已成為有效的慢病管理方式。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了居家連續采集監測數據,實時動態監控健康狀況,有利于慢病的精準管理。
同時,橙意云服務支持健康數據的多樣化存儲和趨勢分析,便于患者、醫生快速評估療效和做下一步的治療決策。
?
為來資本趙陽:健康管理服務創投風向解讀
?
?為來資本合伙人 趙陽
?
為來資本是一家以消費醫療和創新消費為投資方向的私募基金,從我們的投資方向可以看出,我們是一只消費、醫療跨界的基金,所以我們對于醫療產業的投資也主要圍繞院外的消費醫療市場進行布局。
?
對消費醫療的定義有三個關鍵詞“非醫保”“用戶參與”“強交互性”。
?
非醫保:醫療產品和服務的支付方不是國家醫保,而由個人、企業用戶或商業保險支付。
?
用戶參與:醫療的細分領域中,醫療產品的需求方在醫療方案的選擇和購買決策中有更強的參與度和決策權限,患者認知建立和患者體驗在企業的價值排序中居于首位。
?
強交互性:以強化與患者的交互和依從性為首要目標的醫療運營,我們認為高頻、高質量的交互才是醫療健管服務場景的價值核心,是醫療健管服務能否提升利潤水平和持續增長的基礎。
?
從宏觀角度看,我認為大健管將跟著消費化的趨勢將會持續下去,消費化的屬性會加強。中國的消費品企業已經從早期的流量模式發展到內容運營、再繼而發展到私域流量。電商也經歷了從傳統電商到流量電商到內容電商到心智品牌電商的模式演進。
?
如何引導消費者進入場景,做出購買決策,并持續的維護和運營用戶,存在很多成熟的模式、玩法。這恰恰是健管服務的企業最應該學習的。健管服務融入消費市場的第一步,就是用消費市場的邏輯重新解構我們的傳統價值鏈,用人貨場來重新審視我們的行業。
?
要判斷一家企業的競爭優勢,是否能夠獲取超額利潤,并支持企業的不斷增長。我們有一個基礎的判斷模型,其中三個數據我們最關注:企業的現金流、場景的搭建能力、服務與支付端/供應鏈協同的可能性。
這三個數據反應到運營層面就是四個核心點:一、如何獲客?二、如何強化用戶的留存形成復購?三、如何持續增長?四、如何優化利潤水平?
?
我們嘗試用人貨場+支付的邏輯來分析這些問題。
?
1)適合醫療服務的流量一定不在現有的大眾點評、美團等消費平臺中。原因如下
①爆品行不通,原因是醫療服務的用戶心智的形成門檻太高,難以通過短期服務形成用戶留存。
②消費級平臺不具備醫療和健康專業級的屬性
③醫療服務毛利、客單價、復購率難以覆蓋流量投放成本。
?
2)用戶需求是分層次的,最底層的需求是支付和獲取有效的醫療服務。在我看來行業中有三類企業是非常適合我們醫療企業合作的,第一類是商業保險公司,第二類是藥企,第三類是公立醫院,因為他們已經有了非常好的用戶儲備。
?
3)流量側是有新增的機會的,比如處方外流和異業流量。獲客路徑的選擇上,要做一些調整,把獲客重心從本地生活平臺轉移至與商業健康險的合作或具備帶病人群交叉的異業深度合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