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除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副主任蔣進軍副主任醫師作為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出征武漢前線。在武漢金銀潭醫院,他率領由上海隊員組成的一個治療小組,負責危重癥患者的救治。“經過醫護精心救護,我們小組病人死亡率比較低。”蔣進軍略感欣慰,“這離不開小組成員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也離不開我們大后方中山醫院的支持。”在多例危重患者的救治過程中,他帶領治療小組全體成員仔細研究了病人資料,結合上海醫療隊專家組意見,并和遠在上海的中山醫院呼吸科多位專家緊急會商,制定了一系列個體化策略,使不少病情迅速加重的患者,病情逐步穩定。
專為國人設計的“鈕式面罩”
針對危重癥患者救治,上海醫療隊迅速開展了包括氣管插管和ECMO等在內的生命支持手段。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專家們認為,無創通氣對搶救早期的呼吸困難病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目前當地醫院使用的無創通氣面罩,密封性不如我們的‘鈕式面罩’,未實現最佳治療效果,且不少病人反應舒適度欠佳。”蔣進軍介紹說,中山醫院呼吸科是我國無創通氣的先行者,在無創通氣治療重癥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等危重型急性呼吸衰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由時任呼吸科主任的鈕善福教授帶領團隊一起研發了適應中國人臉型的第一款面罩——“鈕式面罩”,這是一款多功能硅膠面膜通氣面罩,經過不斷改進,吸氣時加壓壓力可以達到30厘米水柱,幫助患者改善呼吸困難,后期還增加了可以通過胃管的通道,解決了胃減壓排氣、反流和鼻飼營養等問題。“鈕式面罩”曾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立下戰功,被原衛生部列為“適宜技術十年百項”推廣項目,應用于臨床已二十余年。
精細化的“上海經驗”
蔣進軍率領的治療小組負責的均為重癥,其中危重患者占一半。讓他印象很深的一個30多歲的危重女病人,接診時用純氧進行無創通氣,氧飽和度勉強維持在90%左右,完全具有氣管插管的指證。蔣醫生帶領治療小組仔細研究了病人資料后,結合醫療隊專家組和上海中山呼吸科何禮賢、宋元林、朱蕾、李華茵等專家的綜合意見,制定了一系列個體化策略。在調整呼吸機參數后,病人呼吸窘迫立刻緩解了不少。
蔣醫生還輔導病人進行簡易的俯臥位通氣,這種無創通氣俯臥位方法正是中山醫院呼吸科剛剛獲得醫院2019年臨床新技術創新獎的成果。專家組還對藥物進行了適當精簡,因為一些療效不確切的藥物長時間使用后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我們重癥醫學里有句話‘Less is more’(過猶不及)。”蔣醫生說,他和小組成員們很欣慰地看到幾天之后患者脫離了呼吸機,目前在逐步康復之中。
另一位老年病人,剛轉進病房時比前文所述的女病人病情更加危重,且循之前的治療方案,效果并不理想,很有可能需要行氣管插管和ECMO支持,預后堪憂。“我們醫院呼吸科白春學、宋元林教授對于一種中藥注射液治療重癥肺炎的研究結果,去年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Critical?care medicine》雜志上。”蔣進軍結合自身臨床經驗,果斷在治療方案中加上了這種藥物,在綜合治療配合下,病人很快得到好轉。
蔣進軍醫生說,在臨床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中山醫院呼吸科前輩言傳身教的行醫之道。為了增強一線醫務人員合理防護、降低感染,他在抗疫前線緊張工作間隙,面對實際情況思考改良的新發明也正在申請專利過程中。“心懷希望,充滿自信,期待春天。”武漢金銀潭醫院路邊有一排桂花樹,他一次不經意竟然看到中間的一棵樹上竟然開滿了金黃色的一樹花兒,在這個冬季里,在這個疫情的中心,在這個本該熱鬧的春節,小巧可愛的泛著淡淡清香的桂花卻迎風怒放。
“遙望著申城的方向,我想,美麗的桂花都可在冬季開放,那么只要我們科學應對,春天就一定會真正到來,我們也一定會凱旋,待那時更多的花兒都會綻放!”蔣進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