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發出“英雄帖”:“疫情防控正處于膠著對壘狀態,這項來自中山醫院支援武漢醫療隊隊員的前線發明,已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現向全國募集企業迅速轉化投產!”
中山醫院供圖(下同)
已經按照規范使用防護用品,為什么還有一些醫務人員會被感染?“我發現醫務人員由于工作時間比較長,一日三餐都在醫院解決,還要經常喝水,在進餐和飲水時就會脫下口罩,時間從數分鐘到數十分鐘不等。”蔣進軍觀察到,醫務人員因為進餐時無法佩戴防護品或口罩,口鼻必然敞開,無法一邊吃飯一邊進行呼吸道防護,這種短暫的不戴口罩存在很大的暴露危險,給病毒可乘之機,而其危險性卻極易被忽視。
“我認為進餐時的防護非常必要,關鍵就是解決鼻腔防護,同時不能影響嘴巴進餐,做到一舉兩得。但目前還缺乏醫務人員在病房就餐區就餐時的呼吸道防護產品?!睘榱私鉀Q臨床醫務人員在醫院病房就餐區就餐時容易發生病毒或細菌感染的高風險問題,蔣進軍和后方上海中山醫院宋元林教授協商,邀請陳淑靖、畢晶醫生迅速組建了一個四人研發團隊進行研究和探索。
在緊張繁重的工作間隙,他根據切身的體會,受到醫用外科口罩啟發,在上海后方團隊積極配合下,不斷完善思路和設計,最終構思并制作出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用后即拋的一次性醫用防護鼻罩,可以在就餐時佩戴,提供呼吸道感染防護。
為了驗證完善鼻罩性能,簡單手工制作后,蔣進軍將這種鼻罩在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一線醫護人員中小范圍試用,包括上海醫療隊隊員徐璟、劉勇超、許虹在內的試用者普遍反映這種新型醫用防護鼻罩對就餐基本沒有影響,舒適度也不錯。在試用基礎上,研發團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設計,并已于2月10日成功提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申請。
一線醫護人員奮戰抗疫前線,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保障、降低其感染率迫在眉睫。“我們發出‘英雄帖’,是為了盡快跑贏創新的‘最后一公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介紹說,由中山醫院呼吸科研發的、適應中國人臉型的第一款面罩——“鈕式面罩”,就曾在2003年抗擊非典中立下戰功,目前正在武漢前線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心內科葛均波高度肯定這一難能可貴的“前線發明”:“我院呼吸科蔣進軍醫生派駐金銀潭醫院,他在救治病人臨床實踐中的創新發明產業化,刻不容緩!”。中國工程院院士,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授聞玉梅院士表示,作為前線戰士,蔣醫生的發明貼合實際,及時且方便易操作,將是進一步加強醫務人員防護的有力保障之一。
蔣進軍醫生說:“希望我們這個小發明能夠盡快應用到全國的抗疫前線,為所有奮戰在武漢前線、堅守在各自崗位的醫護人員增加多一重安全防護,期待我們能盡快取得這場戰役的最終勝利?!?
中山醫院科研處程蕾蕾醫生(cheng.leilei@zs-hospital.sh.cn)呼吁,關鍵時刻盡快攜手企業,將這項迫在眉睫的發明創造轉變成實際產品,為武漢醫護勇士的沖鋒陷陣增強裝備,她同時表示,疫情結束之后,這款發明依然可以應用于傳染病病房及相關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