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將醫療行業拉進了枕戈待旦的狀態:從上游的藥品研發,到中游的醫療物資運輸,再到下游的診治,都在爭分奪秒地應對疫情。
如同一次突擊檢查,疫情讓醫療行業接受了一次壓力測試。
在這一極限測試下,我們看到基層疾病防控尚有很大改進空間,分級診療仍需持續推行;我們需要更多激勵機制促進醫藥創新研發。
我們也看到,部分IVD企業在疫情初期即脫穎而出,迅速向市場投放病毒檢測試劑,解了燃眉之急的同時也獲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應;在應對疫情蔓延中,第三方檢測機構、POCT等行業抓住機會,乘勢而行,在“后疫情”時期積極醞釀著新一輪增長。?
可見,疫情給醫療行業帶來的不僅是壓力,也提供了更多政策改進空間和行業創新機遇。在應對疫情的時候,業內參與者不能僅僅追求“平安過關”,更要放遠視野,結合自身實際,從政策中研判趨勢,將疫情的“?!弊優樽陨戆l展的“機”。
一、IVD檢測企業在疫情中完成了一次分化
本次疫情中,臨床上主要使用熒光RT-PCR(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檢測新冠病毒,這一檢測技術需要檢測試劑的快速持續供應。疫情開始后,為了滿足一線病毒檢測需求,政府和企業進行了快速高效的聯動:
政府方面,1月16日,國家疾控中心向全國20多個地市下發快速診斷檢測試劑盒,使各地醫院具備了大批量快速檢測手段。2月22日,來自捷諾生物、之江生物、達安基因、圣湘生物、華大基因、伯杰醫療、博奧生物、萬孚生物等10家企業的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產品陸續通過國家藥監局審批,獲得上市批件。
▲10家企業病毒檢測試劑盒獲得應急審批
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屬于三類醫療器械,
按照常規流程,產品的上市審批需滿足一定數據與樣本要求,通常審批時間約兩年。本次疫情中,國家藥監局將這一時間壓縮到數日之內,是在重大疫情下的應急舉措。
企業方面,?
疫情的發展使檢測需求不斷增多,帶動了病毒檢測試劑盒、PCR、基因測序儀、核酸提取儀等的研發和生產,一季度,相關企業的銷售額相比往年同期將顯著增長。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至少80家IVD企業都已研制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盒。但是,在多家產品已經上市的情況下,市場將逐漸趨于飽和。
未來,疫情的發展將繼續通過一線的檢測將需求傳導到上游IVD企業。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市場需求將逐漸回歸正常水平。
本次疫情中,我們看到國內多家IVD企業作出了快速響應:早在1月11日,國內就有多家上市公司獲得病毒基因序列,并迅速啟動快速檢測試劑盒的研發;幾天之內就有多家公司研發出核酸檢測試劑盒,1月26日,即有多家公司的病毒檢測試劑盒通過國家藥監局的應急審批;一批設備儀器迅速被投放到指定機構中使用;之后,多家企業陸續跟進推出試劑盒。對疫情的快速響應可以判斷企業的競爭力,從幾家公司迅速推出試劑并獲得政府認可上,至少可以作出如下判斷:這些公司具有充足的日常儲備;這些公司有快速研發能力和優秀的組織管理能力,尤其是春節期間能夠迅速組織人員投入工作;此外,能迅速進入政府應急審批的名單中也顯示出公司優秀的商務與公關水平;最后,將上述能力有機結合則表明公司各業務單位有出色的協同作戰的能力。
本次疫情中能夠快速響應并將產品投放到一線的IVD企業進一步提升了在重大疫情中協同配合的能力,也獲得了一定品牌效應。未來這些企業有可能進一步脫穎而出,而包括人才、市場、資質認可等優質資源也可能會向這些企業聚合,業內有可能通過這次疫情形成一次分化。對于頭部企業,需要強化優勢并進一步強化創新研發能力;對于中小企業者,在業務層面,需要根據其產品與服務性質調整市場策略,如評估其產品與服務模式是臨床急需型還是補充型等;在管理層面,建議這些企業加強從研發、測試、生產到推廣的整體配合。因為類似SARS、新冠病毒這樣的大型傳染病的爆發并非常態,疫情結束后,很多醫院會因為“心有余悸”而繼續進行設備采購,但隨著社會緊張情緒的消退及醫院運行進入正常軌道,設備需求將再次回歸到平均水平,故企業真正需要提升的是各條業務線的協同能力,建立突發情況下的應急響應機制。從產業格局上看,由于分子診斷試劑領域本來就以國產企業為主,所以,雖然疫情有效提升了分子診斷試劑企業的業務量并篩選出部分優勝者,但對行業總體格局影響不會特別明顯。以熒光定量PCR儀為代表的分子診斷儀器為外企主導的格局短期之內不會改變,但是國內部分新銳廠商正在研發并推廣第三代數字PCR儀器,這些企業的創新研發值得關注。
二、檢測與防控相關行業與企業迎來發展機遇
在特效藥物和疫苗上市之前,能否高效地完成檢測診斷隔離十分關鍵。根據部分一線醫生的反饋,前期,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導致本應在基層完成的前期防控被迫在醫院進行,加大了交叉感染的風險;雖然國家藥監局迅速啟動了應急審批機制,保證了檢測試劑盒的供給,但基層醫院缺乏足夠的條件完成實驗要求較高的檢測,符合條件但數量有限的醫院承擔了主要檢測工作,很多醫生不堪重負。客觀地說,上述現象與疫情出現的突然性有很大關系,但也顯示出我國公共衛生應急保障方面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預計此次疫情過后,國家會更加重視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和應對,建立更加高效的快速響應機制,甚至可能從機構設置上作出一定調整,更好地應對類似事件。
對于產業界來說,疫情中暴露出的問題可能也是未來業務調整的方向:本次疫情之后,國家在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將有進一步舉措,業界需要密切關注相關政策與舉措。根據目前的觀察,值得關注的要點包括:1、國家將通過一系列政策與制度建設,加強各級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將提升傳染病防控能力。本次疫情讓國家進一步意識到基層社區醫院在傳染病的早期檢測和防控方面的重要性。所以除了加強大中型醫院在應對未來重大衛生事件的能力以外,國家分級診療推進力度會進一步加大,疫情檢測與防控會從大中型醫院前置到基層、各級醫院,尤其是基層醫院將配備一定傳染病防控藥物與設備,對于業內企業的產能與銷量將會產生正面效應。根據這一“前置”思路,除了提升供應能力,部分企業可以進一步思考提升未來傳染病檢測的便捷性與及時性。本次新冠病毒檢測中,部分企業和高校企業推出了POCT快速檢測方式并開始臨床樣本收集和驗證,據稱可以顯著提升準確率并降低檢測時間和人員培訓成本。
作為IVD的新興熱點領域,POCT同樣可以應用于傳染病防治,預計未來該領域將得到部分企業與資本機構的關注。除了臨床需求的提升,公共場所疾病防控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得到重視。本次疫情中,在機場、高鐵站等主要公共場合下,初步判斷是否感染病毒的紅外測溫儀也和PCR儀一同成為各地政府招標采購的主要對象,顯示出醫療行業對熱成像檢測儀器的需求。未來,我國可能會加強醫院、疾控、海關、公安等公共場所衛生應急裝備建設,相關儀器需求將得到提升。2、第三方病毒檢測機構獲得進一步發展,也將面臨激烈競爭。
本次疫情檢測中,病人數量的上升與具備檢測條件的醫院數量有限形成了突出矛盾,在這一背景下,第三方病毒檢測機構成為病毒檢測的重要力量。國務院李克強總理表示“允許條件符合的第三方檢驗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各地衛健委也將第三方檢測機構出具的病原學檢測結果納入確診依據。可見,第三方病毒檢測的價值已經得到官方的認可。對于第三方病毒檢測機構而言,在持續蔓延的疫情陰霾籠罩下,檢測業務量短期內可能出現暴增,整個市場前景也會呈現利好趨勢。但隨著疫情結束,業內企業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未來與醫療機構的合作模式。由于目前疫情緊急,很多檢測可能都是免費的。但是,在非疫情的情況下,如何與各級醫療機構建立穩定的業務場景與合作是需要業內企業進一步探究的;其次,快速建立權威性。伴隨著官方的認可,業內企業也將展開激烈的競爭。政府將會進一步明確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評價標準,這也將成為醫療機構選擇合作對象的主要參考。業內企業將面臨一次大浪淘沙式的競爭,企業間的差距也會被拉開。
如何充分發揮優勢,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將是未來第三方檢測機構面臨的主要挑戰。除了以上兩點,科技與業務創新也同樣值得業內企業和投資機構持續關注:科技方面,AI、5G、醫療機器人等前沿技術在一線的應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疫情防控診斷效率。
目前,國內外藥企與研發團隊已經針對新型病毒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藥品研發與疫情蔓延存在時間不對稱
在沒有疫情的時候,無論是醫藥企業還是投資機構,也缺乏開展大規模臨床實驗研究的動力。投資機構對于新藥研發有很強的經濟回報要求,而傳染病疫情往往具有突發性,且來去十分迅速,極容易導致藥品開發與疫情控制進度脫節。面對這一矛盾,國外的一些經驗可以借鑒。美國健康與社會服務部(HHS),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等部門針對突發疫情出臺了包括動物規則、同情用藥、緊急使用授權等一系列措施,使重視投資與商業回報的藥企有一定動力進行傳染病新藥的研發中。在經歷了SARS和新型冠狀病毒兩次大規模突發性傳染病,我國將會對突發疫情的預防和藥品研發上給予足夠重視:預計未來在政策上,國家可能要就藥企應對公共衛生事件出臺一定激勵措施;其次,還將為國內藥企研發上提供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撐,調動藥企和資本參與相關新藥研制的積極性,這對國內整體創新藥研發也是一個利好。對一些具有先發優勢的藥企而言,應該重視包括疫情在內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從長期視角建立對傳染性疾病新藥的立項策略。此外,在防止感染性疾病方面,藥企可以提前完成部分預備工作,如提前開展關于動物和人體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方面的研究,驗證早期臨床的安全性,在疫情爆發時可以迅速推進藥品的研發乃至投放。
疫情提升了醫療物資運輸能力
疫情期間,武漢等疫情重災區醫療物資需求陡增,儲備不足,將必要的醫療物資及時投放到一線顯得十分重要。此外,民眾也需要從零售藥店購買口罩等防護用品。這些都導致大量醫藥、器械及防護用品銷量大增,物流運輸的壓力陡增。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物流運力將主要用于醫療物資配送,能否保證持續充足的運力是關鍵。疫情之中,以九州通為代表的物流企業高效地將醫療物資投送到一線獲得了業界格外關注。
對于物流配送企業來說,藥店(包括線上藥店)和醫院是物流企業的主要終端用戶。目前,由于藥品的倉儲、運輸和配送都必須遵循《藥品經營質量管理管理規范》標準,增加了物流運輸成本。
醫院端的需求一般為剛需;但對于零售藥店來說,能否提供足夠的訂單覆蓋成本是關鍵,這一點在醫藥電商配送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所以,物流配送是醫藥電商的一項重要成本。
疫情期間,線下藥店與線上醫藥電商因在解決民眾防護的剛性需求上作用明顯,銷售額增長的同時也受到用戶的逐漸認可,短期內業績提升明顯。但是,隨著疫情消退,藥店目前的業績能否持續有待觀察:實體藥店方面,其在疾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在疫情中得到凸顯,市場將提升對其價值評估;而線上醫藥并不會因此次疫情立刻迎來質的飛躍,而仍舊需要解決來自監管、處方權等方面的問題。所以,現有實體藥店與醫藥電商與物流企業的業務模式是否會在疫情后得到顯著改善,尚有待觀察。對于來自醫院端的剛需,預計疫情過后,物流配送服務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長遠看,本次疫情對物流配送進行了一次“檢驗”:經過高強度的密集運送,物流企業對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倉儲運輸等各環節的認知管理得到進一步提升。未來,業內企業將會進一步優化其物流體系,建立更加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及緊急疫情下的應對機制。渠道整合持續推進在渠道方面,完成產業鏈上中下游縱向并購的醫藥生產企業和渠道商由于可以有效減少從采購到運輸配送環節的成本,所以在物資供需配置上更有優勢。縱向并購的形式包括:上游生產企業并購中游經銷商,優化渠道;大型中游渠道企業并購小型上游生產商,完成自產化;中游渠道企業并購下游醫療服務商,優化服務。無論哪一種形式的并購都可以更快匹配上下游的供給。而對于一些“單打獨斗”的渠道企業,大量下游的需求將通過頻繁上游采購完成,部分企業可能面臨現金流壓力,進而向銀行尋求緊急貸款緩解資金壓力。對渠道企業,“兩票制”推行后引起的業界并購趨勢并未改變,疫情的爆發是催化劑,未來,業內整合仍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