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產業觀察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于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丙型肝炎病毒。
?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美國病毒學家,出生在紐約市,1956年在羅徹斯特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1960年在該校得到醫學學位。1964年與后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發現了澳大利亞抗原,后來被認為是乙肝病毒的一部分。他還以動物模型來研究人體免疫缺陷病毒,并確定了丙型肝炎病毒。2000年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2013年獲蓋爾德納國際獎。
??邁克爾·霍頓(Michael Houghton),英國生物化學家,參與開發丙型肝炎測試。霍頓1972年獲東英吉利大學學士學位,并于1977年獲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生物學博士學位。此后,他在白金漢郡塞爾研究實驗室工作,在1982年成為希龍公司的非甲非乙型肝炎部主管。
??查爾斯·M·賴斯(Charles M。Rice),美國病毒學家,其主要研究領域是丙型肝炎病毒。他是洛克菲勒大學的病毒學教授。他與Ralf F。W。Bartenschlager和Michael J。Sofia共同獲得了2016年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
諾貝爾官網截圖
2020年諾貝爾獎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將于10月5日至12日陸續揭曉。諾貝爾基金會首席執行官拉爾斯·海肯斯滕此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肝臟疾病。該病毒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肝炎感染,其嚴重程度從持續幾周的輕微病癥到終身嚴重疾病不等。
丙型肝炎是肝癌的一個主要致病因素。
丙肝病毒是一種血液傳播病毒,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接觸少量血液。注射吸毒、不安全注射做法、不安全的衛生保健、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以及可導致血液接觸的性行為,都可造成感染。
全球估計有7100萬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許多慢性感染者會發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世衛組織估計,2016年,約有39.9萬人死于丙型肝炎,主要緣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原發性肝癌)。
抗病毒藥物可使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從而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死亡危險,但診斷和治療可及性很低。
目前尚無針對丙肝的有效疫苗,但正在開展這方面的研究。
丙肝病毒可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新發感染通常沒有癥狀。有些人患有急性肝炎,但不會導致危及生命的疾病。約有30%(15–45%)的感染者不經任何治療即可在感染6個月之內自行清除病毒。
其余70%(55%–85%)的感染者會發展到慢性丙肝病毒感染。在這些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中,20年內出現肝硬化的危險在15%和30%之間。
丙型肝炎見于世界各地。受影響最大的區域是世衛組織東地中海區域和世衛組織歐洲區域,估計2015年的流行率分別為2.3%和1.5%。世衛組織其他區域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從0.5%到1.0%不等。根據國家情況,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集中發生在某些人群中。例如,23%的丙肝新發感染和33%的丙肝死亡可歸因于注射吸毒。然而,注射吸毒者和囚犯往往沒有被納入國家應對計劃。
在感染控制措施存在欠缺或既往曾有欠缺的國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通常在普通人群中呈廣泛分布。丙型肝炎病毒有多種毒株(或基因型),其分布因地而異。然而,在許多國家,基因型分布卻依然是個未知數。
丙肝病毒通過血液傳播。最常見的傳播方式為:
以共享注射器具方式注射毒品;
在衛生保健機構中,重復使用或者沒有徹底消毒醫療器械(尤其是針筒和針頭);
輸入未經篩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
可導致血液接觸的性行為(例如,在男男性行為者中,特別是那些艾滋病毒感染者或為防范艾滋病毒感染接受暴露前預防治療的人員)。
丙肝病毒也可通過性行為方式傳播,且可從受到感染的母親傳給其嬰兒,然而這些傳播方式并不十分常見。
丙肝不會通過母乳、食品或水傳播,也不會通過與感染者擁抱、接吻以及共用食品或飲料等偶然性接觸傳播。
世衛組織估計,2015年,世界上有175萬丙肝新感染病例(每10萬人中有23.7例丙肝新感染病例)。
丙肝的潛伏期為兩周至六個月。可能出現的急性癥狀包括發熱、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尿色深、大便顏色變淺、關節酸痛和黃疸(皮膚和眼白發黃)。
由于丙肝病毒新發感染通常沒有癥狀,因此在新近感染期很少有人得到診斷。對于那些發展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而言,感染狀況也往往得不到診斷,因為感染者在獲得感染后的幾十年內依然沒有癥狀,直至出現對肝臟造成嚴重損害的繼發癥狀時才得以診斷。
對丙肝病毒感染的診斷可分為兩步:
利用血清學方法來檢測抗丙肝病毒抗體,這可確定已經受到病毒感染的人員。
如對抗丙肝病毒抗體的檢測呈陽性反應,就需要對丙肝病毒核糖核酸進行核酸檢測,以確定是否存在慢性丙肝病毒感染,原因是約有30%的丙肝病毒感染者在不必進行任何治療的情況下可通過強有力的免疫反應自動清除感染。盡管感染已不復存在,但對抗丙肝病毒抗體的檢測仍然會呈陽性反應。
感染者在獲得慢性丙肝感染診斷后,應當接受肝臟受損程度評估(纖維化和硬化)。這可通過肝臟活檢或者多種非創傷性檢測來評估。
用肝損傷的程度來指導治療決策和疾病管理。
早期診斷能夠預防可能因感染帶來的健康問題并防止病毒傳播。世衛組織建議對可能存在較高感染風險的人員進行檢測。
具有丙肝病毒較高感染風險的人群包括:
注射吸毒者;
在監獄和其他封閉環境中的人員;
利用其他給藥途徑(非注射)的吸毒者;
男男性行為者;
在感染控制做法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在衛生保健機構接受了受到感染的血液制品或者創傷性操作的人員;
由受到丙肝病毒感染的母親生下的兒童;
艾滋病毒感染者;
囚犯或以往被監禁者;
有紋身或者穿孔的人。
對于那些丙肝病毒抗體在普通人群中的血清流行率較高的環境(定義為丙型肝炎病毒抗體血清流行率>2%或>5%),世衛組織建議所有成年人都應得到丙型肝炎病毒檢測,并向其提供相關預防、關懷和治療服務。
估計全球有3700萬艾滋病毒感染者,其中約230萬人(6.2%)存在以往或現在感染丙肝病毒的血清學證據。慢性肝病是全球艾滋病毒感染者發病和死亡的一個主要病因。
由于一些人產生的免疫反應可將感染清除,因此丙肝病毒新發感染并不總是需要治療。然而,當丙肝病毒感染轉為慢性時,就有必要進行治療。對丙型肝炎的治療目標是疾病痊愈。
世衛組織2018年得到更新的指南建議,采用泛基因型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療法(DAAs)。該療法可使大多數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得到治愈,治療時間短(通常為12至24周),具體取決于是否存在肝硬化。
世衛組織建議對所有12歲以上的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用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在許多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國家,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藥物仍然十分昂貴。然而,在許多國家(主要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因采用了這些藥物的仿制藥,價格已出現大幅下降。
丙肝病毒治療的可獲得性正在出現改善,但改善幅度極為有限。2017年,在全球7100萬丙肝病毒感染者中,估計有19%(1310萬人)知曉自己的診斷狀況。在被診斷為慢性丙肝的感染者中,截至2017年底,約有500萬人接受了直接抗病毒藥物治療。全球要在2030年前實現80%這一丙肝病毒治療目標,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要做。
尚沒有針對丙肝的有效疫苗;丙肝病毒感染的預防有賴于在衛生保健機構以及在高危人群(比如注射吸毒者和男男性行為者,尤其是那些艾滋病毒感染者或針對艾滋病毒采取暴露前預防治療的人員)中減少該病毒的暴露風險。
以下是世衛組織推薦的一些一級預防干預措施:
安全并恰當使用醫療注射;
安全使用和處理銳器和廢棄物;
向注射吸毒者提供減輕危害綜合服務,包括無菌注射器具和有效且基于證據的藥物依賴治療辦法;
對捐獻的血液進行乙肝和丙肝(以及艾滋病毒和梅毒)檢測;
防止性交時接觸血液,包括持續使用安全套。
世衛組織建議,丙肝病毒感染者應:
接受與關懷和治療方案有關的教育和咨詢;
接種甲肝和乙肝疫苗,防止出現這些肝炎病毒的合并感染,并保護肝臟;
及早接受適當醫療管理,包括得到抗病毒治療;
定期監測,以盡早獲得慢性肝病診斷。
2018年7月,世衛組織更新了《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關懷和治療指南》,使用對象為政府官員,其中包括負責規劃和實施肝炎關懷和治療方案的國家規劃管理人員和衛生保健提供者,特別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期望他們將指南作為制定國家肝炎政策、計劃和治療指南的基礎。
1.?篩查酒精使用情況并為減少酒精中度和高度攝入提供咨詢
建議對所有丙肝病毒感染者進行酒精攝入評估,然后向酒精中度到高度攝入者提供減少酒精行為干預方法。
2.?評估肝臟纖維化和硬化程度
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建議采用用來評估肝纖維化的轉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數(APRI)或者FIB4檢測,而不用其它需要花費較多資源的非創傷性檢測法,比如彈性成像或者纖維試驗。
3.?評估是否需要治療
所有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成年人和兒童都應當得到抗病毒治療評估。
4.?治療
世衛組織建議向所有12歲或12歲以上被診斷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員提供治療,而無論疾病階段如何。
世衛組織建議使用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藥物方案治療年齡在18歲及以上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針對12-17歲或體重至少35公斤的患有慢性丙型肝炎的青少年,世衛組織建議:
對基因型1、4、5和6,用索非布韋/來地帕韋治療12周;
對基因型2,用索非布韋/利巴韋林治療12周;
對基因型3,用索非布韋/利巴韋林治療24周。
針對12歲以下患有慢性丙型肝炎的兒童,世衛組織建議:
將治療推遲到12歲;
不應再使用干擾素治療方案。
在2019年底或2020年,可能會有適合12歲以下兒童使用的新型高效短期口服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藥物療法。這將為可通過早期治療受益的弱勢群體提供一個推進治療可及和疾病治愈的機會。
2016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首份《2016-2021年全球衛生部門病毒性肝炎戰略》。該戰略強調了全民健康覆蓋的重要作用,所確立的目標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該戰略的愿景是消除病毒性肝炎這一公共衛生問題。全球具體目標是到2030年使病毒性肝炎新發感染人數減少90%,病毒性肝炎死亡人數減少65%。該戰略概述了各國以及世衛組織秘書處為實現這些具體目標而采取的各項行動。
為支持各國實現在《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確定的全球消除肝炎目標,世衛組織致力于:
提高認識,促進建立伙伴關系,調動資源;
制定基于證據的政策和收集數據,以便采取行動;
在肝炎應對方面增進衛生公平;
預防傳播;以及
擴大篩查、護理和治療服務。
自2011年以來,世衛組織與各國政府、民間社會和合作伙伴一道,組織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肝炎日宣傳活動(作為其9項旗艦年度衛生宣傳活動之一),以提高對病毒性肝炎的認識和理解。之所以選定7月28日就是因為這一天是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生日,他發現了乙肝病毒并開發出了病毒診斷檢測方法和疫苗。
在2020年世界肝炎日,世衛組織將強調“沒有肝炎的未來”這一主題,重點關注解決在母親和新生兒中預防乙肝感染的重要性。世衛組織將于7月28日發布有關預防病毒母嬰傳播的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