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算法不斷升級迭代,為醫療行業實現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也為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而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的審批標準也在不斷細化。本期跟大家聊一聊,國內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審批現狀。
2019-2021年AI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現狀
市場規模
國內AI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1.25億元大幅增長至2020年的2.92億元,同比增長134%,預計2022年將繼續大幅增長,達到11.56億元。
數據來源:Frost& Sullivan、中商產業研究院
AI醫療器械注冊證審批現狀分析
2021年AI醫療器械注冊證審批情況
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2021年度醫療器械注冊工作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各地藥品監管部門共辦理境內第二類醫療器械注冊31509項、境內第三類醫療器械注冊4596項。其中NMPA批準的AI類醫療器械注冊證書(二類證及三類證)一共153個。
部分AI醫療器械產品二類、三類證注冊情況如圖1、圖2所示:
圖1
圖2
國內AI醫療器械審批細則對比
2022年有關國內AI醫療器械產品的審評要求及部分描述與2019年《深度學習輔助決策醫療器械軟件審評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有較大的區別。這里卓睦菌給大家做一個對比:
資料來源:
《深度學習輔助決策醫療器械軟件審評要點》
《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注冊審查指導原則》
關鍵點解析:
1、輔助決策/非輔助決策定位、用途細分
2019年的《要點》對AI醫療器械軟件的輔助決策/非輔助決策定義作較簡短的解釋,2022年《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注冊審查指導原則》(以下簡稱:《原則》)則給出較細致的補充說明。
輔助決策產品大體細分為輔助分診、輔助檢測、輔助診斷、輔助治療4類。非輔助決策明確其定位僅提供醫療參考信息,如流程優化、診療驅動,不進行醫療決策。有助申報企業明確其AI醫療器械產品的具體定位及用途。
2、細化三類數據來源
對于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的數據來源,2019年《要點》的描述是“醫療器械所生成的醫學圖像、醫學數據”。
2022《原則》詳細寫明三類數據來源,這些數據來源的共同點是用于醫療用途的客觀數據。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殊情形下,患者使用手機拍攝自己的癥狀照片用作疾病輔助診斷,這類圖像也屬于醫療數據。
3、黑盒算法設計與醫學知識建立關聯
2019年《要點》中,算法設計建議數據驅動與知識驅動相結合。具體是哪些領域相關知識,《要點》并沒有提及。而2022年《原則》里提到,對于黑盒算法,算法設計應開展算法性能影響因素分析,同時建議與現有醫學知識建立關聯,提升算法可解釋性。
AI醫療器械二類/三類證審批對比
2018年8月,新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正式生效,首次為AI醫療器械產品按二類、三類醫療器械設置審批通道。
結合2019年《要點》與2022年《原則》對第二類、第三類AI醫療器械產品的用途描述來看,成熟度低、用于實時性輔助決策的AI醫療器械產品更適合申報第三類注冊證。
二類證和三類證都需要技術審評,但審批工作時長各有不同。二類證的技術審評要60個工作日內完成,三類證的技術審評則是90個工作日內完成。
AI醫療器械注冊證(第二類、第三類)審評流程一覽:
資料來源:網絡
AI醫療器械商業模式
拿下注冊證后,AI醫療器械產品如何實現商業落地?從產品形態、銷售渠道、盈利模式、運營模式、客戶關系的角度,結合來看AI醫療器械產品現有商業模式:
AI醫療器械產品的商業運營模式多以“B2B2H”、“B2H”,即研發商與當地渠道商、保險企業、第三方影像中心或體檢機構合作推廣,醫院為最終付費對象。
合作推廣路徑參考下圖:
資料來源:艾瑞研究院
未來AI醫療器械審批趨勢預測
國內AI醫療器械產品“先拿證后上市”這個大趨勢仍不變。從注冊證審批數量、產品定位及用途細分來看,二類證注冊仍然占多數。無監督學習、聯邦(聯合)學習等機器學習算法納入2022《原則》中,三類證的審批通過數量將有所提升。建議研發商根據具體盈利戰略及產品定位、用途做對應申報。
實時性輔助決策類AI醫療器械產品由于使用風險程度較高、成熟度較低,一旦通過三類注冊證審批,此類產品可獲得更有力的臨床背書,降低院內推廣難度。
像電子病歷、檢驗檢查報告結論等這些文本類數據,有望成為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審批重要數據來源補充。
本期內容來源:
中商情報網:
2021年中國AI醫療器械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研究報告(簡版)
艾瑞咨詢:
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醫療與生命科學行業研究報告
2021年中國醫療器械國產替代趨勢研究報告
億歐:
2021年中國人工智能醫學影像企業發展報告
2022年醫療大健康產業十大趨勢預測
動脈蛋殼研究院:
中國數字療法白皮書 2.0
中國經濟網:
醫療器械自主創新受熱議 “數字醫生”上演“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