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臺的手術,其中耗材占20萬。困于高價的創新醫械,迎來新的爆發期?? ? ??
據TCT(美國經導管心血管治療會議)預測,2025年,主動脈瓣膜的經濟價值將超越冠脈支架。
瓣膜,已經成為心血管高值耗材領域,繼冠脈支架之后新的“英雄地”。
作為新生力量的代表,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I/TAVR)正攜手介入瓣,成為心臟瓣膜治療3.0時代的“主力軍”。
但據業內人士透露,國內未進入醫保的TAVR手術總費用較高,全套手術花費在30萬元左右,其中耗材價格約占20萬元,這也導致國內手術滲透率低。
近期上海市醫保局的一紙文件,有望打破現有局面!
上海醫保局發布的《關于部分醫用耗材試行按績效支付的通知》,首次提出將TAVR耗材按80%比例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并且未對耗材價格進行調整,這意味著相關產品有望加速放量!
文件提出,將心臟瓣膜(折疊)、心腔超聲導管耗材試行按績效支付。開展例數少于30例的醫療機構不納入考核,是否納入報銷范圍尚未明確,如果對應醫療機構的 TAVR 耗材未能納入醫保支付,相關醫院或將有更大的動力加快開展 TAVR 手術以達到報銷要求;如果對應機構也納入報銷體系,將有助于相關產品的終端放量。
除此之外,文件還針對 TAVR 手術提出兩個考核指標,手術后即刻成功率或圍手術期嚴重并發癥發生率,每年2月對定點醫療機構上一年度使用耗材進行考核,達到指標要求的機構可足額報銷,未達標醫院則將減少報銷全額約5%。
這一考核要求或將引導醫院更加注重 TAVR 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輸送系統和瓣膜可回收性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臨床數據充分、產能性能優異的品牌將率先受益。
上海市此次試點,將從今年6月15日開始,為期兩年。此次試點拉開了TAVR手術耗材進入醫保的大幕,意味著未來在全國推行將有跡可循!
一項顛覆性的創新往往伴隨著新的行業龍頭,正如起搏器成就了美敦力的千億美元市值,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成就了直覺外科手術公司股價高達兩百多倍的漲幅。
經導管心臟瓣膜不只是一項創新,更是一個時代。
美股過去十年(2009-2019年)共誕生12支市值 100 億美元以上的十倍醫藥股,其中全球心臟瓣膜龍頭愛德華生命科學實現了10年10 倍漲幅,市值高達384億美元。
2007年,愛德華生命科學顛覆式創新器械經導管心臟瓣膜——Edwards SAPIEN 在歐洲上市,此后公司進入發展快車道,隨著二、三代經導管心臟瓣膜 SAPIFN XT 和SAPIFN3的推出以及TAVR(TAV、經導管主動瓣置換術)逐步拓展到中危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公司經導管主動脈瓣收入爆發式增長,2018 年貢獻收入近 23 億美元,占公司總收入 61.4%,實現了從傳統心臟瓣膜向經導管心臟瓣膜的跨越。
在主動脈領域,TAVR已成為治療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方法之一,特別是針對那些無法進行傳統外科手術的患者。
隨著人口老齡化,結構性心臟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目前傳統外科手術治療仍是多數重度能膜病變患者的首選治療手段,但存在創傷大、術后死亡率、并發癥較高等風險。
近年來,經導管瓣膜置入/修復術逐漸成熟并廣泛應用,尤其是經導管主動脈辯置入術(TAVRITAVI)和經導管二尖瓣央合術的循證學依據較為充分,創傷大大減少,得到了歐洲和美國心臟辨膜疾病治療指南的推薦,是心臟瓣膜疾病介入治療領域里程碑式的進展。
2018 年全球實施TAVR 約 125 萬例,單價估計在3萬美元左右,全球TAVR 市場約 37.5 億美元;2025 年全球將實施 TAVR 例數達28.9 萬例,單價 2-3 萬美元,屆時 TAVR市場規核70億美元左右。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及中國市場的發展, TAVR 最終空間達100-150億美元,再考慮經導管二尖瓣、三尖瓣,肺動脈瓣修復/置換,預計整個經導管心臟瓣膜市場空間在300億美元以上。
與國外不同,國內的TAVR處于起步階段。2002年TAVR首次應用于臨床,但直到2010年,我國才第一次進行TAVR手術。目前來看,我國TAVR 滲透率仍然較低,2018年僅為 0.1%,年手術量不足2000臺,而彼時全球平均水平為3.5%。
與此形成反差的卻是,我國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逐年增加。據流行病學調查統計,2018年國內心臟瓣膜病患者超過2700萬;而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處于持續上升階段。
一面是心血管高發病率,一面是TVAR的低滲透率,這也意味著在國內TAVR是一片藍海。從商業角度來看,TAVR絕對算是一門好生意。
但現實情況是,TVAR手術在國內的滲透率一直很低。
2020年,TAVR在全國醫院的手術量僅有3500套左右,銷售額在5億元左右。相比于2019年的4000余例,手術量不增反降。
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價格,昂貴的格限制了TAVR的使用。
美國與德國的TAVR滲透率高,其中一個核心要素是醫保報銷。而TAVR在我國暫時還沒有納入醫保,手術費基本是自費,且費用較高。TAVR瓣膜均價在20萬元以上,加上手術費用,患者整體需要承擔30萬元左右,是傳統方案的6倍。
而且,個別地方TAVR產品進入醫保后,價格仍難以令患者難以負擔。
以愛德華Sapien3在河南的醫保政策舉例,根據蛋殼研究院數據,其醫保談判套價為258000,患者自付40%,剩余60%費用按照省市、新農合報銷。報銷后省市醫保耗材費用13萬,新農合19萬。
根據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我國人均衛生支出5146.4元,顯然能為昂貴的TAVR買單患者并不多。
2020年中國TAVR介入治療行業市場規模僅5.56億元,預計滲透僅為1.1%。
如果來粗算一筆賬,假設TAVR快速納入醫保并且集采,如果能將滲透率快速提升至10%,即便主要產品降價70%,屆時的市場規模也也有接近17億,是現有市場規模的兩倍。
此次上海市將將TAVR耗材按 80%比例納入醫保支付范圍,無疑是要給全國醫保政策打造一項標桿,而這也將快速推動國內TAVR手術量的增長和產品市場的放量。
以2019年為臨界點,全球經導管介入瓣膜的市場,已經形成了愛德華生命科學、美敦力、波士頓科學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格局。
與此同時,國內TAVR市場上,或受限于準入法規,目前愛德華、美敦力、波科均未有TAVR產品在國內上市。在中國的高值醫用耗材市場上,TAVR屬于罕見的無跨國企業涉足的“凈土”領域。
2019年12月10日,啟明醫療港股上市。2020年5月15日,沛嘉醫療港股上市。2021年2月4日,心通醫療港股上市。至此心臟瓣膜賽道三劍客正式齊聚港股,TAVR賽道也迎來高光時刻。
當下國內獲批廠商已經有6家(愛德華、心通、啟明、蘇州杰成、沛嘉),未來4年又獲批預期的后進者還有樂普醫療、藍帆醫療、佰仁醫療,市場規模增加+競爭日趨激烈。
心通醫療產品在2019年上市后,直接把價格拉到了18萬元/個。相較于啟明醫療25萬元/個和蘇州杰成的29萬元/個,優勢明顯,迅速搶占了25%市場。
隨著全國醫保有望加速覆蓋,國產品牌企業有望憑借價格優勢進一步搶占市場。而百億市場也極有可能面臨集采風險,如何加快產品研發及商業化步伐,將成為后醫保時代搶占市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