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重拳之下,醫療設備行業正從價格廝殺走向價值競爭的新階段。”
今年5月,新疆衛健委一項預算1.2億元的超聲設備采購項目結果震驚業界:174套高端超聲設備,邁瑞醫療以3289萬元總價全部中標,單臺價格最低僅18.6萬元,不到預算單價的27%。
同一時期,在河南衛健委的237套超聲采購中,邁瑞再次以“腰斬價”橫掃87% 的份額。
邁瑞中標詳情
次月,在寧夏衛健委的125套超聲設備招標采購中,邁瑞再次以最低4.2萬元的單價包攬大部分份額,相比于預算1.4億,此次總中標價僅約等于預算的1成,震撼大跳水。
這種“地板價”中標現象正在全國蔓延。在貴州的采購中,邁瑞Consona N9T以單臺21萬元中標,資金節約率達驚人的91.25%;GE醫療LOGIQ Fortis Pro在河北中標價僅43.8萬元,是2024年同型號價格的17%~32%。
然而,這種狂歡可能很快成為歷史。今年2月1日,財政部《關于推動解決政府采購異常低價問題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實施,劍指愈演愈烈的“1元中標”亂象。
行業地震:從價格戰到價值戰
持續的低價競爭給超聲設備行業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
數據顯示,國產超聲設備均價三年下降35%,部分中低端產品利潤率被壓縮至個位數。這種壓力不僅擠壓中小企業生存空間,連跨國巨頭也不得不調整戰略。
GE醫療2024年財報顯示,其超聲產品線在華收入同比下降12%,公司正將資源向AI輔助診斷等高端服務傾斜。在河北的百臺超聲集采中,三星甚至以39.6萬元的“地板價”中標,外資巨頭放下身段加入價格戰。
但低價并非所向披靡。在石家莊近期開標的超聲集采中,預算120萬/臺的設備,邁瑞意外出局。中標的三家企業報價明顯高于其在新疆的“地板價”:飛依諾27.2萬元、逸超35.6萬元、三星39.6萬元。
這個信號表明,單純低價已不能保證勝利。隨著財政部新規實施,評審委員會被賦予更大權力,可對異常低價進行“合理性判斷” ,價格在評分中的權重被重新平衡。
政策重拳:從無序到有序
面對日益嚴重的超低價亂象,國家終于出手。
2024年12月,財政部發布通知,在北京、天津、上海等自貿區及海南自貿港開展解決政府采購異常低價問題試點。文件明確界定四種觸發審查的情形:
報價低于全部合格供應商報價平均值50%
低于次低報價的50%
低于最高限價的45%
評審委員會認為可能影響質量的過低報價
審查啟動后,供應商需在評審現場提供書面說明及成本測算材料。無法證明合理性的,直接作無效處理。新規特別點名要加強對“耗材使用量大的儀器設備”的管理。
更高層面的政策導向也在形成。2025年7月初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明確提出:“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和“規范政府采購和招標投標,加強對中標結果的公平性審查”。
未來之路:從價格廝殺到價值創造
政策轉向正推動行業競爭邏輯根本轉變。
財政部在通知中特別鼓勵采購人引入“全生命周期成本”概念,要求供應商對設備使用周期內的專用耗材、升級服務費用進行報價。這一要求直指“設備低價進院、靠耗材賺錢”的行業傳統套路。
與此同時,國家政策持續為國產超聲設備創造機遇。到2027年,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將增長25%以上。政策推動下,全國超聲設備采購需求集中釋放,僅2024-2025 年,湖北、甘肅、新疆等十余省份均已啟動大規模的集采項目。
此外,歷經60余載的飛速發展,中國超聲醫學技術已然從傳統的解剖成像模式,向著功能成像以及智能精準成像的方向跨越,實現了巨大突破。超聲設備正成為醫療設備集采的“主戰場”。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超聲檢查量高達20億人次,在X光、CT、內鏡、磁共振等常用檢查項目中居首位,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影像設備之一。隨著2024年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出臺,各省市迅速響應,超聲設備采購需求集中釋放,成為各大廠商爭奪的焦點。
2024年以來,湖北、甘肅、河南、河北等地陸續啟動大規模超聲集采項目。例如,湖北省縣域醫共體設備標準化和提質升級項目中,超聲設備采購預算高達4.18億元;甘肅省縣域醫共體醫療設備更新項目預算達4.28億元。
在這一輪集采浪潮中,除邁瑞外,開立、東軟等國產品牌表現也尤為搶眼。
例如,2025 年初四川總預算 1.3 億元的超聲采購項目中,開立中標總金額達1911萬元;同期東軟在海南200套超聲設備集中采購中,也斬獲了 1008萬元的份額。
這些亮眼的中標成績,不僅體現了國產品牌在技術實力與成本控制上的雙重優勢,更印證了其在集中采購模式下逐步打破外資品牌壟斷、占據更多市場份額的行業趨勢。
然而,回顧過往,“超低價中標”模式對行業造成的深層影響不容忽視,其負面效應曾一度蔓延。
誠然,低價競爭短期內壓低了采購成本,但長期來看,這種模式嚴重壓縮了企業的合理利潤空間,尤其對研發投入大、周期長的醫療器械行業而言,無異于釜底抽薪。
當單臺設備價格屢屢“腰斬”甚至“腳踝斬”,遠低于行業平均成本時(如邁瑞在寧夏中標價僅為預算的一成),企業維持生存已屬不易,遑論持續投入創新研發、提升產品性能和可靠性?這不僅可能導致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下滑,埋下臨床應用的安全隱患,更會削弱整個行業的創新活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得國產醫療設備在向高端市場進軍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財政部新規的出臺,正是對這種突破成本底線、擾亂市場秩序的“異常低價”亂象的精準糾偏,為行業回歸以價值為核心的良性競爭軌道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這場從“價格戰”向 “價值戰” 的躍遷,將是中國醫療器械真正贏得全球尊重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