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爆料,美國科技巨頭微軟不再向中國基因研究公司華大基因提供辦公軟件應用程序,包括電子郵件服務。
內部郵件顯示,諸如 Word、PowerPoint、Excel 以及 Teams 等眾多 Office 365 服務,均不再對華大基因員工開放,同時,人工智能服務如 Github Copilot 和 OpenAI 的 GPT 接口也同步終止。
媒體向多名華大基因員工證實,自4月3日起,除Windows系統外,所有微軟服務均被禁用,員工被迫連夜備份數據。
華大基因證券事務部回應稱“目前運營正常”,但市場反應激烈——受美國加征關稅等消息沖擊,4月7日,華大基因收盤大跌13%(IVD企業幾乎全線飄綠)。
面對此困境,華大基因不得不迅速轉向使用國產 WPS 辦公軟件,并組織員工備份重要數據。
與此同時,相關媒體注意到,4月3日上午,有網友在微博上發文稱,“以前的學生給我發消息:昨晚12點,微軟把華大基因的Office套件,包括OneDrive、OneNote、Outlook等在線服務全部封禁了。華大(基因)最近還剛剛付完下一年的費用。”
雖說國產辦公軟件已能滿足基礎辦公需求,然而像 GitHub Copilot、OpenAI 這類 AI 核心技術的替代,仍需時日。
華大基因此次被斷供并非偶然。
2020年,美國政府以所謂人權問題為由將華大基因旗下兩家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2021年,美國國防部將華大基因等134家中國企業列入所謂“涉軍清單”;
2023年,美國商務部又以威脅美國家安全為由,將華大基因旗下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等三家機構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獲取美國技術。
此次微軟的斷供范圍進一步擴大,甚至波及GitHub Copilot和OpenAI的GPT服務,顯示出美國對中國生物科技領域的“精準打擊。
目前尚不清楚其他在實體清單上的企業,是否會有類似遭遇。
上個月中旬,微軟 Windows 操作系統向華為供貨的許可證到期后未獲延期,這意味著華為 PC 后續只能采用全國產化方案,即推出搭載國產芯片與國產操作系統的 PC 產品。
隨后,華為在發布會上確認,鴻蒙電腦將于今年 5 月正式亮相。
當下,移動終端上的鴻蒙辦公軟件也在加快推進。截至 2025 年 2 月,全國已有數千個政企內部辦公應用完成對原生鴻蒙系統的適配,覆蓋金融、能源、礦產、交通、醫療、汽車、物流、運營商等 30 余個關鍵行業。
01
旗下合資公司大裁員,
否認停止在華運營
“斷供” 事件發生后,市場上充斥著關于微軟在華業務收縮的大量猜測。
與此同時,一則“微軟將停止中國區運營”的郵件截圖在社交平臺瘋傳,后被證實為微軟在華合資公司微創軟件的內部調整。微創軟件作為微軟外包服務商,因合作項目終止,約2000名員工被裁,補償方案為N+1。
盡管該郵件并非由微軟官方發布,但同樣引發巨震。
公開資料顯示,微創軟件成立于 2002 年,是微軟在華投資的首家合資公司。23 年來,微創軟件與微軟關系緊密。
現任董事長唐駿,曾有 “打工皇帝” 之稱,擔任過微軟(中國)前總裁;首席執行官張維也曾任職微軟(中國)總裁助理。
在行業內,微創軟件常被視為 “微軟在華外包公司”。
其官網信息顯示,微創軟件總部位于上海,在全球設有 36 個交付中心,分布于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擁有來自 74 個國家的 10000 余名員工,服務全球 2500 多家客戶。
據微創軟件內部員工透露,此次調整主要影響Office相關外包業務部門,涉及四五百名員工。項目組于 4 月 3 日接到停工通知,4 月 4 日便停止工作,員工們目前正就離職補償方案進行協商。
另有消息稱,此次調整或許與海外用戶數據遷移相關。
4 月 7 日下午,《IT 時報》記者實地探訪微創公司,一些員工表示,這場突如其來的裁員風暴,可能波及微創上海和無錫近 2000 名員工。現場可見員工們抱著箱子陸續走出 “Wicrecend” 大門,景象令人唏噓。
對此,7日晚間,微軟即向多家媒體發表聲明否認,稱“有關微軟將停止在中國營運的報道,信息不實。”并在聲明中強調:“有關微軟停止在中國運營的報道不實。微創軟件的業務調整屬于其獨立決策,微軟在中國的核心業務(如產品銷售、云計算服務等)一切正常。”
然而,微軟與微創軟件長達 23 年的合作,此次 “分手” 不免讓人懷疑,這是否是微軟外包業務撤離中國的關鍵信號。
一名微軟內部人士透露,美國政府2024年2月簽署的第14117號行政令是導火索。該行政令禁止美國企業處理涉及中國等“受關注國家”的敏感數據交易,導致微創軟件的中國團隊無法繼續承接微軟部分核心業務。
02
美國科技霸權 “真面目”
華大基因的核心業務涉及基因測序和生物信息分析,其數據資產被視為具有戰略價值。
長久以來,美國對中國獲取基因數據保持著高度警惕。2023 年,美國國會發布報告,無端宣稱華大基因借基因檢測數據對 “美國公民隱私和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同年 4 月,美國眾議院 “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 主席加拉格爾公開指責華大基因與中國軍方存在合作關系。
此外,美國國家反情報與安全中心(NCSC)也多次對生物技術領域的數據風險發出警告。
此次微軟對華大基因斷供 AI 工具,包括 GitHub Copilot 和 OpenAI 接口等,這些工具具備代碼生成和數據處理能力,美方可能將其視作基因研究的 “關鍵技術”。
微軟的斷供行為,不僅是對華大基因的精準打擊,更是美國試圖延緩中國生物科技領域技術迭代的手段。
短期內,華大基因的日常運營面臨效率降低與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
員工不得不緊急切換至 WPS 等國產軟件,然而,國產工具在協同辦公、云端存儲和 AI 輔助功能等方面,與微軟生態存在一定差距。4月7日的華大基因股價單日暴跌13%,充分反映出市場對其供應鏈穩定性的擔憂。
從長期來看,華大基因可能加快技術自主化進程。例如,其已布局的基因測序儀(如 MGISEQ 系列)和生物信息分析平臺(如 Dr.Tom),需要進一步降低對美國軟件的依賴程度。
美國借助政策法規將科技供應鏈政治化,迫使企業在中美市場之間 “選邊站”。
微軟在聲明中雖強調 “在華核心業務正常”,但其外包業務收縮已顯露出規避風險的意圖。
同時,歐盟、日本等第三方國家的企業,可能因懼怕觸發美國制裁,而被迫調整對華合作策略。這種趨勢將加劇全球科技產業的分裂,提高研發和商業成本,最終對技術創新與普惠形成阻礙。
華大基因事件不僅是單一企業的供應鏈危機,更是中美科技競爭背景下全球化與自主化矛盾的縮影。短期內,中國企業需通過國產替代增強韌性;長期則需推動國際規則重構,避免技術標準與市場的割裂。如何在開放合作與安全可控間找到平衡點,將是未來十年全球科技治理的核心議題。